相传,北宋年间在杨六郎的杨家军里,有一位进士出身的名将叫孙沔,他精通兵法武艺高强,为大宋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一年,北部边疆有外族官兵入侵,皇上见孙沔是一位文武双全难得的人才,就派他来到了杨家军同杨元帅一起北伐。
后来他跟随杨元帅多次北征屡建奇功,杨元帅见孙将军不但作战英勇还是一表人才,就把自己的二女儿许配给了孙将军。
多年以后,孙将军又一次跟随岳父杨元帅征北时,不幸遇难战死在疆场。
杨元帅痛失爱将,更是自己最看重的爱婿,心疼的他流下了热泪。
他在伤心之余,便与众官兵一起就地选了一块墓地,然后洒泪埋葬了孙将军。
后来,孙将军的后人,为了每年祭拜他们的先人孙沔将军方便,就举家搬迁离开了京城汴梁,来到了费县武安村(以前平邑同属费县)定居,也就是当时安葬孙将军的地方。
在这里,当地人听说他们是孙将军的后人,对他们都非常友好。
从此以后,孙将军的后人就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突然有一年,在武安这个地方,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地里的粮食是颗粒无收。
人们没有粮食吃了就吃树皮,树皮吃完了就吃草根,草根吃完了就都携家带口地四处逃荒要饭去了。
有一对中年夫妻,他们也是孙将军的后人,当家的叫孙牧。
两个人看看邻居百舍的都逃荒去了,想想自己如果继续在家里熬着,最后也只能是饿死在家里,他们就商量了一下,然后夫妻二人也依然离开家乡逃荒去了。
他们夫妻二人走了两天一夜以后,一天傍晚来到了一个叫白埠的地方。
到了这里,二人是又累又饿实在是走不动了,就想着到村里讨一口吃的去。
原来这个白埠村,都是一个老祖几十年前才搬到这里来的,全村一共五六十口子人都姓白。
村里还有一家大户,人们都叫他白员外。
白员外家良田千顷骡马成群,长工丫鬟的就有好几十口子。
可是,他美中不足的就是膝下无儿,娶了三房媳妇都是只会生闺女,就是没有一个能生出带把的来的。
为此白员外是天天吃斋念佛,修桥补路处处行善,为的就是想有一个儿子来继承他的家业,可是,老天就是随不了他的这个心愿。
今天也该着孙牧两口子命好遇到了个好人家,他们一进村就先来到了白员外家的大门口,正好遇见从里面走出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此人中等身材面白微胖,穿一身绸缎的衣服,身后还跟着一个家丁。
孙牧看见了此人,心想:这个人看貌相应该就是白员外。
想到这里他就赶忙上去拱了拱手,说道:“求求您给一口吃的吧,我们实在是饿得走不动了。”
白员外听了之后就看了他们二人一眼,他发现孙牧不但生的眉清目秀,还身材高大仪表堂堂。
之后,他就奇怪的问道:“你们是哪里人?这是要到那里去?怎么把你们饿成了这个样子?”
孙牧见白员外问,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道:“我们是本县的武安孙氏,只因家乡遭了严重的旱灾,人们已经没有了生路,这才逃荒要饭来到了贵地。”
白员外听了孙牧的话后就是一愣,又赶忙问道:“难道你们,就是当年征北的孙沔孙将军的后人吗?”
孙牧又回答道:“实在是惭愧,孙将军正是我的先祖。”
白员外听到这里,就马上吩咐家人说:“你去告诉厨房里的师傅,他们是忠良的后代,一定要好好招待他们夫妻二人。”
之后又转身对孙牧夫妻说道:“我现在有一点要紧的事情要去办理一下,我就不陪你们了,今天晚上你们就在我家里住下吧,一定不要见外。”
第二天,白员外见了孙牧二人也没有让他们离开,他想:这大灾之年,到处逃荒要饭也不是个长久之计,想让他们先在自己的家里,住上一段时间再另做打算。
他们夫妻二人在白员外家里住了没几天,就觉得白埠这个地方还真是不错,白员外又是一个大仁大义之人。
想想还不如别再到处去逃荒要饭了,就在这里定居吧。
后来他们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白员外,白员外一听也正符合他的意思。
时间不长白员外就在白埠村的庄南头,帮忙给他们买了一处宅院,从此以后,孙牧夫妻俩就在白埠村安心地居住了下来。
有一天,孙牧从地里干活回家的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人惊慌失措地迎面跑来。
这个人来到孙牧的跟前时,孙牧才看清此人原来是白员外家里的白管家。
孙牧看着气喘吁吁的白管家,忙问道:“白管家你这是怎么了?像是被恶狼追赶的一样。”
白管家见是孙牧,就停住了脚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可别提了,白员外五岁的小女儿被青龙山上的土匪给绑票了,员外正在家里愁得团团转,他让我抓紧前去报官,请官兵上山搭救他的小女儿。”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