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实,他们要求的,还是把皇后手里的,属于皇帝的皇权交给太子。
皇权,皇帝可以给,但旁人不能要。
甚至不是太子有没有能力理政的事儿——古往今来,多少太子已经足够出色能够治理国家,但皇帝也不放权的?
媚娘和姜沃看得明白,但许多朝臣未必看得明白。
或者说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毕竟太子年幼,性情又是真的温厚,若是他接过政事,朝上一切萧规曹随,皇后退居后宫,朝臣们的日子会更好过。
这又是占着礼法道理的。
姜沃望着湖面微微叹息:随着太子长大,第一次开始监国,朝堂上的局势,又要为之一变了。
这朝堂,就像是海浪,前浪在岸上碎去,后浪又至,风浪永无止歇。
第141章倾谈
山谷之中昼夜温差大。
才不过八月秋日,李治却是直接裹了一件雪天穿的大氅,才能与兄长坐在院中倾谈。
他忽然想起,之前听崔朝说过,西域许多国度的葡萄都甜如蜜,便与当地的气候有关。
想了想自己今日吃到的葡萄,李治觉得,这大概是一种谣传。
*
李治很快向兄长说起了困扰自己的教育问题以及太子的性情。
还提起了当年的自己。
他八九岁的时候,父皇有一回也问他:“雉奴已然通读背诵过《九经》,觉得其中何言最要紧?”
李承乾颔首接过话来:“我记得这件事。”
那时李承乾正随父皇身旁理政,就听雉奴答《孝经》里的一句:“儿子觉得,经义中最要紧的一句无外乎‘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
[1]
“忠孝两全,方为孝道,才得以立身。”
李承乾就见父皇神色大悦,还转身对自己道:“雉奴才八岁,便有如此见识品行,将来为王,以事父兄,足为大唐贤王贤臣。”
彼时李承乾亦是颔首赞许。
李治道:“大哥,当年我真是如此想的。”
序齿他为嫡幼子,父皇很疼爱,做太子的是同胞兄长。
在很多年里,他只需要做一个孝顺温厚的贤王。
只是后来,一切都变了。
“人人都说弘儿像我年少之时。
可我年少时是晋王,弘儿却已经做了多年的太子。”
有些话对着媚娘,李治都不能说——因弘儿是他们两人的嫡长子,若是对着媚娘说太多弘儿不足,只怕媚娘会不安多心。
对朝臣则更不能说了,毕竟他还有一位作为太子的庶长子李忠,若是表露出对太子的不满,朝野必要震荡。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