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隆庆元年,原本的隆庆新政开张之年。
结果还没开朝会,原本想接着现在国泰民安给百官露一手的隆庆帝,没想到这直接是把屁股漏出来了。
让这两大舅哥拉了个大的。
真的是转圈丢人那种。
搞得隆庆帝都没有底气起来。
新政改革还没开工就遇到大舅哥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新政还没开始就遇到了大舅哥,未来还不知道遇到谁呢?
今天有李妃通情达理,来了个两全其美。
但如果换做其他人一定要求情呢?
比如皇后的家人,比如一些近支宗室什么的。
隆庆只要一闭眼就知道这事难办了。
儒学一直以来强调亲亲相隐,哪有查办自家亲人的道理。
隆庆帝脑海里还在天人交战呢。
高拱是看出皇帝有点打退堂鼓了,赶紧出言劝慰:“陛下,福祸相依。
或许可以以为常例”
高拱这是听了李贵妃的,想想也不错,正好拿来因为常例,只要犯事一个高阶勋贵直接圈禁在京城府邸,由作保的贵人豢养。
那后面新政安排反而方便多了。
“高老师老成谋国,却该引为定制。
只是妾身父兄一事,只怕替人做了嫁衣。
还请皇上别碍于妾身颜面,彻查此事。
给天下宗亲官绅百姓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如此隆庆新政才能有个好的开局。
臣妾那两个混蛋兄长,正好与此事立威。
圈禁之责不可免,但公开廷杖却也是理所应当。
只是其中首恶,还请皇上除恶务尽。”
李贵妃的如此大义灭亲,斩钉截铁的态度,让高拱安心不少。
“贵妃大义,贵妃大义,固有商鞅徙木立信,如今隆庆新政也正是要以此开始”
高拱这话,却是让李贵妃有些不太高兴起来。
李贵妃自己这样说是自己大度,但高拱也这么说,还扯徙木立信。
这不就是说李贵妃这两兄弟挨打是必须的。
如果一个事情是必须的,那李贵妃这大度贵妃的人情不就没了吗?
只是李贵妃也算是熟悉高拱的风格了,做事从来都是不管不顾的。
也就懒得跟这当朝首辅争执了。
隆庆帝思索了一下,算是打定了主意,才拜托好高拱,自己转回屏风后面换大朝会的衮服了。
----------------
朝堂之上,皇帝与首辅都没到场,太和殿的氛围相当的诡异。
怎么说的,主打一个寂静,死寂。
虽然每个人脑海里都翻江倒海的,但面上愣是没一个人开口。
现在的大明跟过往早就有了质的不同。
虽然朝堂上一个个表面上还是不愿意改变的样子。
随着商业发达,飞鸽传书早已在民间商业等活动中广泛应用。
所以广州发出的那封信,早在今早大朝会百官进皇宫午门之前,一群群官员相互嘀咕传开了。
不仅如此,就连那两封国书的事情也传开了出来。
亏得隆庆与高拱还想着保密减少影响,好专心新政呢。
只是兹事体大,大明近两百年来,就没遇到过如此离大谱的事情。
百官虽然一个个心思百转,可谁也不想第一个开口露出马脚。
除此之外,河南巡抚与都律司都律相互揭发的奏疏也摆在了内阁值房。
一大早自然也是让原本诡异氛围的大朝会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