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一个月就过去了,瑟瑟秋风吹过几阵,吹走了夏日的炎热,吹落了树叶,吹的田野一片金黄,这是丰收号角,也是农民的希望。
这几天家里的人都为秋收做准备。
祖爷爷把家里的镰刀磨的飞快,老太爷把家里的小推车修修了一下,女人们也将绳子和箩筐也都加固一番,保证收秋时的顺利。
太爷爷也放假了,那个时候,每个学校都要放秋假的,就是为了回家帮家里收粮食,民以食为天,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人要先吃饱饭,才能想其他的。
刘福和老太爷两人一起搭粮仓。
又有人说了,你家不有粮仓么?怎么还搭?这就是没种过地,粮食虽然熟了,但是收回来时,还含有很大的水分,直接收到粮仓里会长毛发霉变质,一年就白干了。
他们搭了四个临时粮仓,每家一个,这样粮仓小,粮食也爱干,也堵住其他人的嘴,省的别人说都分家了,还把粮食放在一起,这真分假分呀?
太爷爷放假的第一天,家里就开始秋收了。
大家秋收不是说你收你的,我收我的。
都是几家人合伙,今天收你家明天收我家。
给谁家收就谁家管饭。
秋收的时候都是全家总动员的。
家里只留祖奶奶看着几家很小的孩子。
其他的人全都得去干活。
那时候每一家种的粮食都有好几种,种的最多就是高粮,玉米和粟米(小黄米),大豆,黑豆,也会种一块粘高粮和大黄米。
玉米和粟米大家都常吃,都知道怎么吃,高粮米也差不多,闷饭,煮粥,烙饼,大黄米和粘高粱就是磨面做年糕和粘豆包,也可以用米来年包粽子用。
每种粮食也是有不同的收割方式的,玉米是把玉米秧子割倒,然后把玉米穗掰下来装到筐里,背回家或者拿车推回家,高粮也是先割倒秧子,再把穗拿镰刀割下来,捆成一捆扛回去,搭在架子上晒干,大黄米和小黄米的秧子矮,不用先割也不用镰刀,用一种叫zhao
li
er(打不出来,自己拼第一个三声第二个和第三个连着读轻声)的工具把穗牵下来,装在筐里背回去。
豆类的就要在早晨趁着露水没干的时候割下来,露水把豆夹打湿了,豆夹不容易炸开。
今年家里的牲口少了,就没有种黑豆了,只种了一亩地的黄豆,两亩地的小米,半亩地的大黄米,剩下的全种了玉米。
家里最先收的就是黄豆,家里人早早的就完了饭,来到地里天也才蒙蒙亮,借着这微弱的光就弯腰干了起来,割黄豆不只用镰刀割,豆夹的尖又硬又尖,扎人可疼了,还能给扎流血,所以不只带着要割的时候带着厚手套,扛的时候也要带着搭肩(带帽子的披肩,一般是动物皮的),男人在前面割,三五把放一小堆,女人们就聚少成多,把豆秧左一把右一把一茬压一茬,放在榆树条上,捆成一人合抱着的那么大捆,在用榆树条捆紧扎劳。
在由男人运回去,力气小的就扛一捆,力气大的就用两头尖的扁担插进豆秧里挑着,放到车上拉回去,车上还得放一层草,豆夹炸了,豆子就落在草上了,回去抖一抖草就行了。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