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太现实了反而不容易被人接受,在后世,荀子都被踢出了孔庙。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却不利于统治者,比起现实,人们更喜欢做那些虚无缥缈的梦,“礼”
和“法”
都是王朝适用的秩序。
东周的兄弟之国鲁国是周礼的继承人,按照礼制行事,可大权旁落,被三家分了权利,最终国破家亡并入齐国。
反倒是主张法治的秦国慢慢崛起,一步步踏上强国之路,成为天下最强的诸侯。
这个对比,也是荀子将礼和法相提并论的重要根源。
在荀子之前,儒家之人只谈论道德与思想,对于法,那真是避之不及,认为那不过是弄权的手段,哪里比得上心中的仁义?
可是,春秋以来,礼崩乐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抛弃了不合时宜的礼,其中最显着的便是战场上的礼。
以前,两军交战,一方如果输了,逃出一定的距离,敌方就不再追击,还有自诩为“仁义之师”
的宋襄公。
可孙子兵法(老六兵法)的出现颠覆了战场的礼仪,为了胜利,双方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什么偷袭,什么卖给敌国煮熟的种子,什么美人计,令天下诸国可算是开了眼界。
尤其是作为君主的勾践,把君主的道德下限拉的极低,越国的变革,也促使天下其他国家产生变革。
时至今日,大家已经不再遵从战场礼仪,这个时候,你跟他们谈一下“仁义”
试试?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荀子看到了法的重要性,儒家崇尚德治,当有贤人以身作则,教化万民,带他们学习美好的品德。
但这世上哪有那么多贤人,人无完人,要统治天下,光靠那几个贤人怎么行,而荀子给出的答案便是礼法兼施、王霸统一。
这个答案被后世历代朝廷沿用,他们虽说不推崇荀子的学问,却一直在使用荀子的治国理论。
就像是君子耻于谈利,却一直在追逐利益一样。
单独的“礼”
会变成周国,单独的“法”
会变成秦国,糅合了礼法,一个国家才能长久。
这是历史给出的答案。
荀子注视着两位徒儿,“你们以为我的主张是什么?”
“礼法。”
“礼!”
两道不同的声音在房间内响起,韩非与李斯互相对视一眼,然后又撇过头。
荀子捋了捋胡须,淡淡说道,“韩非,你说的不错,我的主张一直都是礼法,李斯,其他人想说什么就由他们说去,你作为我的弟子,难道也不愿说实话?”
“韩非,老夫知晓你推崇法治,你写的书我看了,很不错,有成一脉宗师的气象。”
说完,他又看向李斯,“李斯,时至今日,你的内心仍旧混沌,学问和知识你并不比韩非差,却为何如此迷茫?”
李斯沉默片刻,缓缓叩首,“老师慧眼如炬,学生佩服,可如今正值大变之世,弟子纵使读再多的书又有何用,孔夫子学问通天,却仍旧颠沛流离。”
“弟子比不上孔夫子,却也不愿像他一样,请老师恕罪。”
(第2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