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时代,不管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军伍之中,其实都是非常看重论资排位的,朝堂上满朝文武,文臣之中宰相绝对是站在最前面的。
武将里面几位大将军的排位是轮流来的,站在最前面的却不是大将军们,而是一个文人。
杜如晦这位贞观四年冬天就应该死去的初唐名相,现在却活得好好的,在朝堂上面被李二从尚书右仆射的位置调任到了兵部,担任兵部尚书。
所以他站到了武将行列的最前方。
这几年原本突厥被灭之后,朝中就掀起了一阵的兵戈入库,马放南山的言论。
大致的意思就是说,现在敌国外患已经消灭的差不多了,大唐百废待兴,需要一段时间进行休养生息。
所以大唐发展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内部的建设上面,这是文臣们的地盘。
所以无数的文官复议,就像是之前一直是带兵打仗,但是现在转到了文职的长孙无忌。
他现在是中书省的中书令,外加尚书左仆射。
此时他就坚定地认为需要削减军队的一部分不必要的开支,不打那些无所谓的仗,从而让国库之中的国帑能够更好的用在民生上。
但是作为一直没有上过战场指挥战斗,此时却担任了兵部尚书的杜如晦来讲,他站在了这个兵部尚书的位置,就要为将门这一边考虑,所以他坚定地反对这种天下太平的说法,积极地为军方谋取利益。
这就是这些人的立场,在什么职位上面,就为这个职位代表的利益集团争取好处。
哪怕这些利益集团在今后会成为他的政敌,在其位谋其政是绝对必须做到的,这是操守。
所以杜如晦此时正在积极地准备着这一次应对吐谷浑的困兽犹斗的这一场战争。
并且在朝堂上积极地谋取更多的军费,粮草的支持。
显然除了杜如晦之外,其余的这些初唐的名相基本上都没有人愿意让这一场战争打起来,因为这样会消耗到无数的国帑,军方分去了大部分,他们就没有资金进行他们的治理地方的计划了。
此时衡量了一番之后,李二觉得还是将这一次的战争打了比较好,上一次刘伟和段志玄突上高原,没有让大唐提供粮草供应,但是这一次却是不行了,因为上一次可以抢吐谷浑的牛羊于粮食,但是这一次吐谷浑已经没有多少人了,根本就没地方进行抢劫,而且就算是抢到手了,能不能吃也是一个问题,高原上还在闹瘟疫。
所以大唐这一次必须提供自己这一方的粮草,而且上了高原之后,还要提供饮水,这完全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只要开始了,那么就不知道究竟要填多少的国帑进去,基本上就是一个无底洞。
这才是满朝文武激烈争论的原因所在。
当然最后的决定权在李二手中,整个天下都是他的,爱怎么搞还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